top of page
搜尋
作家相片Nana Lin

論有用與無用(一)

許多古代聖賢對“有用與無用”有一套哲理。例如莊子認為太過「有用」則易陷於危險。莊子在山木篇裡說:「直木先伐,甘井先竭。」即長得筆直的樹木總是先被砍伐,因為不需要太多的加工就可做為房屋的棟梁;味道甜美的水井總是先被汲取枯竭。莊子並非反對服務他人、奉獻社會,而是提醒人們不要刻意表現自己的優秀,出風頭。年輕時各種條件不具備,無法充分施展,即便勝出往往代價太高,得不償失,倒不如慢慢積聚實力,厚積薄發,大器晚成。

的確,人們對 “有用與無用”有一種相對的看法,並沒有客觀的定論。如果是從“功利”的眼光來看,能夠賺很多錢,受社會肯定就是有用的人。有一位年輕人分享說:「一直以來,我的父母都灌輸我要做『有用』的事,當『有用』的人;其實,如果我想做的,是他們眼中『沒用』的事,那是不是代表,我就是『沒有用』的人,就是『沒有價值活在這世界上』的人?」這就是在現實社會中許多人的困擾。

最近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大家被強迫居家隔離,失去平日的社交互動,許多人感到無聊甚至瘋掉,期待解封日子來到,希望解封後可以恢復正常做生意,不然沒錢賺就活不下去了。如今政府與人民都陷入 “要錢還是要命”的兩難。

讓我想起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,要耶穌在四十天禁食後,面對飢餓的挑戰,行使上帝的兒子的權柄把石頭變成餅,滿足肉體飢餓的需要。然而,從耶穌的眼光所看到的人真正的問題不在餅(食物),而是 “生命的意義”。

其實,人們害怕自己成為一個無用的人,最大的苦惱是陷入 “無意義感”,這種感覺讓人焦慮甚至窒息。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說得好,他說:「生命的意義不是一個哲學或理性思辯的問題,而是一個人所過的具體生活─當你過得生活是無意義之時,你的生命就是無意義的;而當你的生活是有意義之時,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。」

奧國著名的精神醫學泰斗弗蘭克醫生(Viktor E. Frankl)經歷了納粹集中營虐待的痛苦,堅持信仰終於克服苦難得到自由,他深刻體會生命的意義的重要性。

弗蘭克醫生在集中營極其痛苦情境中聽見妻兒愛的呼喚 “我們等你回來”,使他產生活下去的勇氣。雖然,當他獲獨自由後,知悉他心愛的家人也在受虐中死在集中營。但是弗蘭克醫生體驗到 "愛"的力量,使他產生生命的意義和存活的意志。他的經典著作 “生命的意義”(The Meaning of Life)闡釋 “意義”(Meaning) 如此經典,他說 “意義"就是 『當兩個需要相遇就產生』(When two needs meet each other)。(待續)

20210714 竹圍


5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論有用與無用(四)

人類生活隨著科技的進步享受現代化的生活,但也造成嚴重環境汙染的問題。如果人類只顧自己的享受,不顧環境的保護,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。 上帝創造宇宙世界與人類,要我們藉著"彼此相愛"保持"和諧與秩序"。人類不只要學習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相愛,與自己的和好相處,更需要學習與大自然的和諧...

論有用與無用(三)

世上有兩種人:一種是『使人富有的貧窮人』,另一種是『使人貧窮的富有人』 蘇俄文學家托爾斯泰說:「金錢和時間是人生兩種最沉重的負擔,最不快樂的就是那些擁有這兩種東西太多,而不知怎樣使用它的人。」美國著名學者富蘭克林說:「知足使人富有,貪婪令人貧窮」。...

論有用與無用(二)

美國股王巴菲特在美國大學演講。學生問:你認為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?他没有談到財富,而是說:“其實,你們到了我這樣個年紀的時候就會發現,衡量自己成功的標準,就是有多少人在真正關心你、愛你。”他還說出了人生的一個秘密:金錢不會讓我們幸福,幸福的關鍵是我們是否活在愛的關係裡...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